生活中,对于那些充斥着负能量的东西,我们切不可给予回应。一旦回应,便会与之产生纠缠,而纠缠的结果往往是自身能量的损耗。只要我们的内心不为所动,不予以接纳,所有的恶意与恶念都将如过眼云烟,原路消散。
修行,并非意味着要遁入深山、远离尘世,而是用心去体悟生活的每一处细微瞬间。在此过程中,有一件事我们必须学会,那就是绝不能让任何人随意消耗我们的能量。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,每个人都在经历着属于自己的命运考验。倘若有缘,我们便相互扶持、携手共进;若是无缘,那就默默为其送上祝福。要记住,不要轻易同情他人,因为过度同情可能会让我们不自觉地背负起他人的命运。我们首先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,努力让自己成长、强大,待自身羽翼丰满之时,再伸出援手去帮助他人。
南怀瑾先生曾讲过,倘若老天有意让你踏上修行之路,便不会让你出生在一个事事顺遂、美满幸福的家庭。六亲缘浅,或许就是老天给你设定的修行课题。在父母或配偶之中,总有一方会让你历经磨难,饱尝劫数,直至心痛到麻木。然而,正是这些磨难,能让你看透人性的复杂,崩塌原有的信仰,从而不再执着于世俗的纷扰,最终实现彻底的醒悟,达成修行的圆满。
这个世界的真相,往往是无形之物决定着有形之物,能量决定着物质,内在的状态决定着外在的表现。正如佛家所说“心生万法”,儒家倡导的“内圣外王”、阳明心学的“心外无物”,以及道家的“无中生有”,都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:内心的力量是改变世界的根源所在。世间诸多烦恼,皆源于我们过于看重自我。倘若能明白身体也不过是虚幻的存在,一切皆非我们所能掌控和拥有,那么还有什么烦恼能够侵扰我们呢?
修行之人专注于内在世界的构建,致力于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、平和。而那些尚未领悟的人,仍在盲目地向外抓取,却不知内心秩序的混乱、能量的薄弱,根本无法让他们拥有美好的现实世界。东萨仁波切说:“你接纳什么,什么就消失;你反对什么,什么就存在。”倘若我们不明白真正的敌人其实是自己,就会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试图改变别人上,最终却一无所获。当我们察觉到自己状态不佳时,要及时调整,将自己从困境中解救出来。过于被动、爱较真,这些都是心理上的困扰。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,做好情绪管理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。只有自我拯救、自我修行、自我度化,才能断绝那些不该有的牵绊,优化自身的力量,专注于自己的人生道路。
修行之后,你会发现许多事情都在悄然发生改变。心境变得更加稳定,相貌也愈发和善,思想磁场也愈发强大。所谓修行,其实就是回归灵魂的本真,让内心纯净无杂念,变得纯真快乐、专注富足,实现觉知合一,用灵魂的良知指引大脑和身体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,远离困境。王阳明说:“人须在世上磨,方立得住,方能静亦定,动亦定。”艰难困苦正是磨砺心性的最佳时机。因为不再内耗,心力变得强大,我们的聚焦能力和专注能力远超常人,所创造出的作品、产品、服务等自然也会拥有优质的磁场。如此一来,遇到的人皆是贵人,结识的朋友皆是善人,身边的人与你相处都会感到舒适自然。
真正的修行之人,在日常生活中必定能够做到全面觉醒,无烦恼、无恐惧、无匮乏、无怨恨、无受害之感、无掌控欲、无抓取攀缘之心,浑身散发着祥和之气。其实,人生这场修行,关键在于对心的修炼。只有修炼好内心,才能在世事无常中保持清醒,坚定地前行,不被纠结、惊慌和迷茫所困扰。所以,修心才是我们生而为人、走向幸福之路的利器。修心、静心、养心、悦己,推荐大家阅读《人生三修》这本书,这是一本蕴含着做人做事修心智慧的佳作。修心是一切的基础,心处于何种境界,人就生活在何种世界。人一旦开悟,便会活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,不再内耗、恐惧和抱怨,而是以一颗平和、善良、感恩的心去拥抱这个世界。当人单纯、觉醒、专注地穿梭于人间,便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的美丽动人。